今天是第64个世界气象日。今年以“气候行动最前线”为主题,旨在唤起公众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重视。
雷电作为强对流天气之一,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。2月1日,锡城迎来2024年的首次雷暴。2月20日的“龙年第一雷”让大家在睡梦中惊醒。怎么感觉雷电愈加频繁了?去年无锡的雷电情况如何?记者联系了无锡市气象局的相关专家,在世界气象日把雷电那些事儿一次讲清楚。
哪些时段和区域最容易电闪雷鸣?
据了解,2023年全市总共出现63天的雷暴日,共有8个月有雷电活动,主要集中在春、夏两季。全市总闪电约为2.6万次,其中市区接近1万次、宜兴超过1万次、江阴6000次左右,主要发生在5-8月份,闪电次数占全年的97%。其中,7月份是最高发的一个月,雷暴日出现21天,占全年的33%,雷击次数达到1.2万次,占全年的46%。这与无锡地区的气候特征保持正相关,具有高度一致性。
无锡的雷电日变化特征也很明显,最高峰时段在17时,次高峰时段在11时,11-18时时段闪电频次占到全时段的65%以上,表明夏季午后热力对流是无锡地区雷电发展的主要原因。
2023年,全市闪电密度达到5.62次/平方千米。全市区域内江阴闪电密度最高,市区次之,宜兴最低。有三个较明显的密集区:环太湖地区、宜兴南部丘陵地区、无锡与江阴交界地区,“这符合雷击特点,河边、湖边、水面交界处,具有不同电阻率土壤的交界地段是雷电比较喜欢‘光顾’的对象。”无锡市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吴国宏解释。
为什么近年来雷暴日大幅增多了?
雷暴的出现与雷雨云有关,而雷雨云是在强烈对流过程中形成的云。在强烈对流的作用下,大气中的正负电荷被分离,并在云的不同部位积聚,不同极性的电荷区之间的电场增加到一定程度,就会发生放电现象,即雷电(闪电)。“虽然秋冬季节比较少见雷暴天气,但只要较强的冷暖空气相遇,气温的日温差较大,就容易发生。2月1日和2月20日两个时间段,本就强烈的冷锋对上逐渐加强的暖湿气流,雷电也就提前‘报到’了。”气象专家解释,虽然锡城冬季发生雷暴次数并不多,但从气象上来讲,当时的天气现象算是正常的,大家不用大惊小怪。
记者查阅历史资料发现,自1955年有气象记录以来,无锡的历史平均雷暴日为每年41.2天,但2023年达63天,2022年更是超过80天,为什么近年来无锡雷暴日增加了这么多?无锡市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单永涛解释,主要与现在的气象技术与预测水平提高有关。无锡自2012年开始建设雷电观测系统,截至目前,无锡配备了4个闪电定位仪和15个大气电场仪。闪电定位仪是用于探测闪电发生的强度、方向、频率及其变化的仪器,分布在阳山、鹅湖、江阴西北角、宜兴西南方四个点,其误差可精确到一公里内。15个大气电场仪则均匀分布在无锡全域,实时监测地面大气电场及其变化。“这两样设备形成了一个严密的雷电预警监测网络,再辅以新一代天气雷达、高性能计算机支撑气象预报精细化模式运算,将为市民提供更精准的雷电气象服务。”
在户外遇到雷暴天气该怎么办?
当雷击打到人和物上并发生经济损失时,就属于“雷灾”。根据《无锡市防雷安全重点单位分类分级监管实施细则(试行)》,不久前,市气象局对重点单位中易燃易爆危化企业,按雷灾风险区划等级、安全状况和管理绩效等实施分类分级监管,并公布了2024年无锡市防雷安全监管重点单位。“目前,监测网已经很严密了,下一步将尝试雷电预警靶向发布。”单永涛介绍,所谓靶向发布,即点对点地推送预警信息,“比如监测到半小时后东亭公安局附近会有雷暴天气,那系统会自动划分区域、挑选在东亭公安局附近的防雷重点单位,将预警信息推送给他们。”
那作为普通民众,如果在户外遇到雷暴天气,我们该怎么办?吴国宏表示,首先,可以判断一下雷电的大致距离,如果将看见闪电和听见雷声之间间隔的秒数除以3,就可以估算出雷电发生处距离自己大概多远,例如时间间隔3秒,表示雷电发生在离自己约1公里左右的地方,1公里以外一般来讲对人和物的危险程度是很低的;其次,市民应尽量远离小山、小丘或隆起的小道,海滨、湖滨、河边和池旁,铁丝网、金属晒衣绳以及旗杆、烟囱、高塔、孤独的树木附近,躲在密闭的汽车里是比较安全的,也尽量不要在雨中使用金属雨伞。再次,当雷电直接击中建筑物或地面时,会产生跨步电压,市民如若在户外行走,不要大跨步,更不能奔跑,可以弯腰蹲着或缓慢小步移动。
(来源:江南晚报)